吴金鼎:从龙山文化到西南考古的拓荒者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山东大学师生以铮铮铁骨捍卫家国,以学术之光烛照黑暗。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山东大学图书馆特举办“烽火铸脊梁·弦歌续华章——抗战中的山东大学”文献展,通过珍贵史料展现山大人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抗战历程。

  本期聚焦被誉为“黑陶之父”的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重温他在战火中探寻中华文明根脉的学术历程,并推荐相关专题馆藏,激励广大师生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山大力量。

  吴金鼎,字禹铭,山东安丘人。著名考古学家,龙山文化和南诏文化发现者,是“最有成就的现古学家之一”。1927至1930年执教齐鲁大学,期间前往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文化遗址考察调研,提出“龙山文化”命名,这是由我国考古学者命名的首支史前考古学文化。他与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等人撰写的《城子崖》,揭开了中国远古文化根源之谜,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938年率团发掘云南苍洱遗址,发掘“南诏文化”,奠定了西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基础。1945年投笔从戎,抗战胜利后任齐鲁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讲授田野考古学。

  吴金鼎幼年家贫,由外祖母供应上学,先后就读于安丘德育中学、潍县广文中学和齐鲁大学。1926年,他考入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专业,师从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先生。

  1930年,他加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先后参与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重大遗址的发掘工作。因在考古领域的杰出贡献,经傅斯年、何思源等学者大力举荐,吴金鼎于1933年获山东省官费留学资格,远赴英国伦敦大学深造。

  留学期间,他师从著名考古学家皮特里教授,并参与巴基斯坦地区的田野发掘,被皮特里盛赞为“一位田野工作的好手”。1937年,他完成并出版博士论文《中国史前陶器》(Prehistoric Pottery in China),被学界誉为“中国史前陶器研究中最系统、详尽的参考著作”。

  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投身田野调查。1928年春天,一次在济南平陵地区的考古考察中,他偶然注意到龙山镇城子崖一带有着不寻常的文化堆积。出于敏锐的学术直觉,吴金鼎在随后两年间对该地展开了六次系统调查,最终确认这是一处极其重要的史前遗址,并撰写《平陵访古记》记录其发现。这一突破性进展引起了其导师李济的高度重视,直接促成了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城子崖的首次正式发掘。

  作为遗址的发现人与核心发掘者,吴金鼎对此投入极深。在1934年出版的考古报告《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中,他独立完成了《城子崖地层之构成》和《陶片》两章,并参与其他部分的撰写。

  城子崖的发掘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一个里程碑:它不仅确立了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更以扎实的物证论证了中国远古文化源于本土,有力反驳了当时流行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为中国史前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1937年回国后,吴金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1938年至1940年,他与曾昭燏、王介忱(吴夫人)等人组成苍洱古迹考察团,对云南大理及洱海一带进行考古调查。这是云南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发现了32处遗址,发掘了其中的5处。

  这次调查奠定了中国西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基础,其成果《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至今仍是西南地区史前考古的典范。

  1941年至1943年,他在四川对彭山汉代崖墓和成都前蜀王建墓进行清理发掘,为汉代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艺术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抗战期间,吴金鼎以学术为武器,守护文化命脉。他在1941年发表的《黑陶》一文中疾呼:“此乃东夷文明之光,足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彰显了在民族危难之际的文化自信。1945年,他投笔从戎,直接参与抗战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吴金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

  他亲自为学生讲授《田野考古学》,带领学生长途跋涉参观古遗址,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了一批考古学人才。令人痛心的是,1948年9月18日,吴金鼎在济南病逝,年仅47岁。

  吴金鼎先生作为中国现古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学术著作跨越考古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兼具开创性与专业深度,尤其在史前文化研究方面贡献卓著,为后世学者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然而,因其一生身处动荡岁月,又英年早逝,生平著作存世稀少,许多成果仅能藉由同时代及后世学者的引述与研究中得以一窥,令人深感惋惜,也更显其学术遗产的珍贵。

  简介:本书收录了吴金鼎于抗战期间主持大理苍洱地区考古调查后所著《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甲编》与《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乙编》。该调查发现遗址32处,其核心成果是首次提出“南诏文化”,成为西南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关键基础。

  简介: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详细记述了作者1944-1945年由兰州至敦煌往返的考古旅行,介绍了各地古代遗址的发现经过;下篇收有十多篇文章,包括考古学的知识介绍,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历史回顾等。在下篇中夏鼐先生介绍了吴金鼎先生的相关研究成果与著作内容。

  简介:本书是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专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全书按学科分别结集卷册,并于卷首简要回顾学科发展简史,卷末另附学科发展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各学术专业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书中着力勾画出这些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

  简介: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主编, 为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全书收词4500余条, 分为概论卷、史前卷、夏商周卷、秦汉至元明清卷、文化遗产保护卷、科技考古卷等六个版块, 反映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和考古成果, 为中国考古学、中国历史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书。除大量篇幅的彩色插页外, 还有生动形象地展示考古成果的图片、示意图等。

  吴金鼎先生虽英年早逝,但他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永载史册。他从山东的龙山到云南的苍洱,再到四川的崖墓,用短暂的生涯开辟了中国考古学的多个领域,奠定了中国科学考古的基础。

  正如他的同事夏鼐所说,吴金鼎是“田野考古学的正统派,着重田野考古而轻视故纸堆中的研究”。他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至今仍是中国考古学的宝贵财富。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望先驱,吴金鼎这个名字,以及他那代学人在烽火中守护文明火种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