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和个股出发,大家可能平时了解得比较多,今天着重讲讲从行业出发选股。
所有成熟的行业都可以被梳理成一条条清晰的产业链。产业链简单理解就是一件产品从产生到使用的完整过程,按顺序可分为三段:
实际选股时,常用的方法是产业链逆向推导。所谓逆向推导,就是从产业链下游开始扒起,逐层向上找。
虽然产业趋势的红利最终会反映在下游需求上,但下游竞争往往极其激烈,格局瞬息万变。而上游供应商却通常具备更强的确定性——无论下游谁胜出,都离不开核心材料与部件。
这就好比淘金热时,淘金者是否挖到金矿难以预测,但向所有淘金者卖铲子的人,却往往稳赚不赔。
还是以新能源车为例,经过推导可以发现真正掌握行业命门、具备最强议价能力和利润确定性的,是“拥有先进配方技术”的电池厂商。
定位了要找什么企业后,就可以通过行业数据库和专家咨询等手段筛出一家看着不错的企业啦。
这一步是最核心、最复杂的阶段。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断找证据验证第一步找到的到底是不是家好公司。细拆可以分成:
这步往往不惜重金,聘请大学教授、行业顶尖公司的退休专家甚至竞争对手的技术人员担任顾问,进行评估。
甚至为了获得最客观的数据,需要匿名采购不同品牌的产品,送往第三方实验室进行盲测对比。
研究员通常会去拜访其客户,即那些设备制造商,实地验证产品的实际表现和客户的转换意愿。
这是重中之重,好企业背后必须有好的管理层。背调必不可少。除此之外,也会通过历年股东大会和公开讲话,检验他们是否言行一致。
一是现金流。因为收入可以通过提前确认收入等多种方法调增、支出也可通过改变折旧年限等手段调减,所以利润有调整或造假的可能。
但现金流不会撒谎。你很难凭空在银行账户上变出钱来,也很难让银行配合你伪造流水。
二是公司的钱都花在哪了。从这部分就能验证公司的行动是否和它吹嘘的战略故事一致,比如一家嘴上说要搞科技创新,但研发投入却下降的公司,基本就是在说谎。
这步将用上面的调研数据进行假设,估算未来5-10年的收入和现金流,算出企业内在价值。
一顿唇枪舌战后终于通过,通过后还需把所有研究细节、逻辑、估值和最坏情况的应急预案整理成投资备忘录。
即使决定投资,往往也不会一把梭哈,尤其是小公司,股票流动性可能不好,需要分批悄悄买入,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好几个月。
买入之后也不能就此放松,需要持续复盘。主要是看看当时确定的逻辑是否发生了改变、关键指标有何变化。如果逻辑发生变化or发现更优标的等,那可能就会卖出了。
按以上4个步骤选股,相信用不了多久,每个研究员都能升职加薪,当上基金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