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睡眠不好不只是 “累”对帕金森患者可能加重病情
栏目:图片新闻 发布时间:2025-09-22

  对许多帕金森患者(简称 “帕友”)来说,睡眠问题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 “常客”:凌晨三四点就醒、翻来覆去半小时以上才能入睡、夜间频繁起夜、梦里反复出现肢体抽动…… 不少人觉得 “年纪大了睡不好很正常”,顶多是白天有点累,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睡眠障碍对帕友的危害远不止 “疲劳”,它可能像 “隐形推手” 一样,悄悄加重帕金森病情,甚至引发更多健康风险。

  帕金森的核心症状是运动障碍,比如肢体震颤、肌肉僵硬、行走迟缓等,而睡眠不足会直接让这些症状 “变本加厉”。临床观察发现,前一晚睡眠质量差的帕友,第二天早晨的 “晨僵” 会更明显 —— 手指蜷缩着打不开、起床时需要家人搀扶才能坐起;震颤的幅度也会变大,原本静止时轻微的手抖,可能会发展到拿不稳筷子、端不住水杯;行走时的 “冻结步态”(突然迈不开步,像被粘在地上)出现频率也会增加,大大提高跌倒风险。

  除了运动症状,睡眠障碍还会影响非运动症状。帕友本身就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而长期睡眠不足会让大脑神经调节功能紊乱,进一步放大负面情绪 —— 有的帕友会因为反复失眠变得烦躁易怒,有的则会因夜间多梦、易醒陷入持续的低落状态。更值得警惕的是,睡眠不好还可能加速认知功能下降,部分帕友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增加发展为痴呆的风险。

  帕友的睡眠障碍并非偶然,而是和疾病本身、治疗药物以及身体状态密切相关。从疾病机制来看,帕金森患者大脑中负责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元受损,而多巴胺不仅调控运动,还参与睡眠 - 觉醒周期的调节。多巴胺不足会打乱正常的睡眠节律,导致入睡困难、睡眠变浅、易醒等问题。

  同时,帕金森的一些伴随症状也会 “干扰” 睡眠。比如夜间肌肉僵硬、肢体疼痛会让帕友难以找到舒适的睡姿;部分帕友存在的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会让他们在梦中出现拳打脚踢、翻滚等动作,不仅自己睡不安稳,还可能吵醒家人;还有些帕友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夜尿频繁的情况,一晚上起夜三四次,睡眠自然难以连贯。此外,某些治疗帕金森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在白天帮助改善运动症状的同时,也可能在夜间影响睡眠,形成 “治疗矛盾”。

  面对睡眠障碍,帕友首先要摒弃 “忍忍就好” 的想法,及时和医生沟通。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 比如调整药物的服用时间(将可能影响睡眠的药物改在白天服用),或在必要时添加温和的助眠药物;如果是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 这类特殊睡眠问题,还可能需要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在生活习惯上,帕友可以尝试打造 “助眠环境”:卧室保持黑暗、安静、温度适宜(18-22℃),睡前 1 小时避免看手机、电视等电子屏幕,减少大脑兴奋;白天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改善夜间睡眠,但要避免在傍晚后进行剧烈活动;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听轻柔的音乐,帮助身体放松。家人也可以多给予关注,比如夜间协助帕友翻身、提醒上厕所,减少他们因担心起夜而产生的焦虑,让睡眠更安稳。

  对帕友而言,优质的睡眠不是 “奢侈品”,而是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的 “必需品”。别再把 “睡不着”“睡不好” 当成小事,及时干预、科学调理,才能避免睡眠障碍成为加重帕金森病情的 “绊脚石”,让每一个夜晚都能成为身体恢复、对抗疾病的 “加油站”。

  针对帕金森疾病来说,合理的药物治疗仍然是延缓病情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中医作为传统医术,王世龙中医师通过近二十年来对帕金森及相关疾病的深入治疗与临床实践总结,从而提出了“五龙震颤汤剂”这一纯中药治疗方案。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有机整体,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帕金森病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亏虚,致使筋脉失养、风痰内动。王世龙中医师所创的“五龙震颤汤剂”,正是紧扣中医这一理论精髓,精选多种具有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化痰通络、熄风止颤功效的中药材,科学配伍,君臣佐使,协同作用。

  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治疗帕金森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中药取自天然,副作用相对较小,能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二次伤害,更利于长期服用以持续控制病情。而且,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会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症状表现及病情发展阶段,灵活调整“五龙震颤汤剂”的药方组成和剂量,实现精准施治。此外,中医还注重整体调理,在改善帕金森病肢体震颤、运动迟缓等症状的同时,还能调节患者的睡眠、情绪、消化等全身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王世龙大夫北京出诊时间:每周二,周四,周六(每个月会去深圳,广州,天津坐诊)